本书作者屠格涅夫,在我国的知识分子中,差不多是人人都知道的,但对于现时的青少年朋友,他可能有点陌生,所以在此加以简单的介绍。
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·谢尔盖耶维奇·屠格涅夫。1818年生,1883年去世,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。
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,母亲是个残暴的农奴主,任性专横,肆无忌惮地虐待农奴,使他从小就对农奴制产生厌恶,后来受到反农奴制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影响,决心不向农奴制妥协。
他的作品,有着对农奴制度真实的描写:一方面反映出了农奴们的悲惨命运,另一方面无情地展示出了农奴主们的虚伪、残忍和浅薄。他甚至在《木木》中不惜以自己的母亲作为原型而塑造出了一个残暴的女农奴主典型,表示他与农奴制誓不两立的态度。
他后来长期居留国外,与他的这一态度不无关系,他曾经说过:“我不能和我所憎恶的人,在同一空气中生存一刻。我们的敌人,有一定的形体,一定的名字,那就是农奴制度。”
屠格涅夫的作品形式精致,语言精练,形象生动感人,他塑造出来的典型,给人印象很深,比如罗亭,成了“语言的巨人,行动的矮子”的代名词;比如英沙罗夫、巴扎罗夫成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爱国志士……他特别善于塑造俄罗斯的少妇少女的形象,她们温柔多情,对爱情忠贞不贰,而且富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,如《前夜》中的叶莲娜……
屠格涅夫的作品,早在1915年就已传到了中国。《新青年》当年就连载了他的《春潮》,次年又发表他的《初恋》。截至新中国成立,他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文译本,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。如巴金译有他的《父与子》《处女地》和一些散文诗,丽尼译了他的《贵族之家》和《前夜》,丰子恺译有他的《猎人日记》……改革开放以后,屠格涅夫不仅没有失去读者,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,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的精装豪华插图本,又出版他的节选本就是一个证明。
读者的多寡是检验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尺,没有读者,怎么说得上是好作品呢?一个时期有读者,也算不得真正的好作品。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作品,才称得上是好作品。屠格涅夫的《父与子》是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作品,读者不妨一读。至于这篇作品为什么值得一读,则有待读者讨论。我这个老朽就不在这里饶舌了!
译者谨识于长沙岳麓山下
2005年8月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天籁纸鸢-月老的红线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故事新编 生为女人 忏悔无门 我的栖身之所,我的人生目的(英汉双语) 刀锋 黑心 理查二世 罗生门 蝇王 威尼斯商人 雪国 杀死一只知更鸟 奥瑟罗 李尔王 伊豆的舞女 驯悍记 重生七零再高嫁